玉山一中简介(2)
来源:江西中招网 时间:2012年08月18日 阅读:
复制链接 字号:
小 中 大
1958年秋,县委、县政府决定创办高中,招高一新生4个班193人,校名改称“江西省玉山中学”,成为我县历史上第一所县办完中。下半年,大跃进风浪进入校园,操场建起12座高炉“大办钢铁”。
1959年,江西省委号召“学校大办果园”,师生在北门山、小徐开垦荒地数百亩,种水果、蔬菜,养奶牛、猪、禽、鱼和水稻良种试验田,获喜人成绩。
1960年,学校分别被县、地区、省、全国评为勤工俭学先进集体。校长杨德基出席各级群英会,还参加江西省出国访问团赴苏联、波兰、民主德国访问,历时三月,载誉而归。
1961年秋,首届高中毕业生158人,升入高校147人。
(三)
1966年5月,“文革”开始。下半年学校停课“闹革命”,学生大串连,校长靠边站,教师被揪斗。9月,成立“红卫兵”组织,去北京接受领袖检阅。1967年,校内外造反派为夺权形成严重对立的两派,大搞武斗,教室成战场,校产损失惨重。“走资派”、“黑五类”揪出游斗,住牛棚,校园一片混乱。
1968年8月,成立校革委,9月“复课闹革命”,因无教师而名不符实。校隶属玉山糖厂,校名改称“玉山糖厂五·七中学”,工宣队进驻学校,取消班级制改为连、排、班军事编制。
1969年,学制由“三三制”改为“二二制”。初、高中均为二年制。郑金池任校革委主任。
1970年,校名改称“玉山县五·七中学”,全校4个连,18个排,927名学生。在“读书无用论”影响下,120余名学生自动退学。1971年3月,邱深泉任校革委主任。
1975年,邓小平复出,教学秩序稍有恢复,重新实行学生班级制。
(四)
1977年10月,驻校工宣队撤离。冬,恢复高考制度,该校应届毕业学生作为社会青年自愿报考。为鼓励学生深造,从高二学生中选送10%参加考试。
1978年9月,学校分为两个学校:校本部为玉山一中,北门山分部为二中。初中恢复三年制。
1979年,学校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给错划为右派的教师予以纠正,恢复其政治名誉和工资待遇;在“文革”中被揪斗的教师给予平反和抚恤;重新核定家庭出身和本人成份。10月,董振杰任校长。
1980年为加强学校管理,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成立校务委员会,建立和健全各项制度。在学生中开展“从我做起,立志成才”教育。40%以上教职工增加了工资。校风大振,教学质量蒸蒸日上。11月17日,省政府确定该校为江西省重点中学。
1981年秋,高中恢复三年制。学校有84人考入高校。其中周兴通考分为全省文科第一,被北京大学录取。
1982年,吕吟才副校长主持学校工作。召开首届教工代表会,为办好教育出谋划策。是年高考成绩又上了新台阶:87人上线,叶建伟,詹丰兴为该校应届毕业生跨入清华大学开了先河。 1983年,江清副校长主持工作。全校有26个教学班,1116名学生,教职工总数超过百人,在1984年的教代会上,响亮提出把该校办成全省第一流中学的奋斗目标。这年高考点成绩首次位居上饶地区第一。高二学生张永忠被录取中国科大少年班,填补了上饶地区空白。1985年,高二学生余笑寒考取中国科大少年班,总成绩名列全国第一。这两年的高考成绩,令外界刮目相看,校誉益增。秋,学校创办少年班,在全县范围内招收11岁以下小学毕业生。经4年学习,升入大学率达88%。
从1985年开始,每年暑假召开教育教学研讨会;同时,参加四省四校联谊活动,交流高三复习经验和高考信息,开阔了视野。
1986年学校规模达到29个教学班,学生突破1500人。1987年,汪熙尧为校长。学校开始评定教师技术职称,经县、地区、省评定,有高级教师37人,中级教师31人,初级教师39人。秋,高中教育质量评估,该校获上饶地区第一名。
1989年,国家教委授予该校沈帼新老师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并授予“人民教师”奖章。
1990年,学校制定《玉山一中行政管理工作章程》,实行校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校长以下设校长办公室、教务处、政教处、教务处。形成教学、德育、后勤三个纵向系列。汪照尧校长被省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