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山一中简介
来源:江西中招网 时间:2012年08月18日 阅读:
复制链接 字号:
小 中 大
【学校简介】
十年来,玉山一中一直坚持"德育为先,以人为本"的育人方向,以"校园美、校风好、质量高"为办学目标;以"会做人、会读书、会办事"为育人目标;以"做文明学生、创文明班级、建文明室"为育人手段。在教学管理上坚持到"四准"即:不补课、不偏科、不唯尖、不滥练。提出了"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向课 堂效率要质量,向学生素质要质量"的全优化课程管理办法,即:优化学科课程、强化活动课程、增设选修课程等"三个板块"的课程体系。2000年学校被授予首批省级"研究性学 习"教学实验基地,开展了"研究性学习"课程开设研究和实践,开拓了学生视野,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推动了素质教育的新发展。
2000年8月,为了适应现代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学校实施以"公 办民助制、校长负责制、教师聘任制、能绩工资制、招生自主制、投入多元制"等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改革,从而进一步激活了学校管理体制和办学机制,揭开了学校发展的新篇章。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经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十年来,玉山一中教育教学成绩斐然。教师科研成果获全国奖35人次,省级奖88人次,地级奖102人次;参加学科竞赛获全国奖59人次,省级奖376人次,其中生物学科还连续三年荣获江西省团体总分第一名。同时,学校还先后荣获"全国群众体育先进集体",全国首批"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全国中小学艺术教育工作先位"、省"秀重点中学"、"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园林化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先进学校"、"青年工作先进单位"、"电教示范校"、"文明单位"、"卫生庭院"、"先进基层党组织"、"先进团委" 、"研究性学习教学研究实验基地"、"普通高中新教材试教方案先进集体"、"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等光荣称号。
【学校历史】
(一)
1939年2月,经省教育厅核准,创办了玉山有史以来第一所县办中学。名为“玉山县立初级中学”。校址设孔庙(今文苑学校),县长王镇寰兼任校长,并在校兼任公民课。县府第三科(教育科)科长王康兼任校务主任,兼任英语课。17名教职工,3个教学班184名学生。10月,新任县长王赞贤兼任校长,校务主任欧阳谦,教职工增至29人,6个班350名学生。春秋两季招生,学制三年。
1940年秋,欧阳谦任专职校长。这时,县城遭日机轰炸,一日数警,500余师生疏散躲避空袭,严重影响教学。1941年春,欧阳颐(欧阳谦之兄)任校长,仅任职一年,欧阳谦又回任,1942年5至8月,县城被日寇侵占,学校被迫迁横街,横街被日机轰炸又迁至童坊。1943年10月迁回县城王家大屋复课。1944年9月迁在张家花园,即今址。
1949年5月5日,玉山解放。5月17日,中共玉山县委军管会在该校召开全县知识分子座谈会,号召大家为建设新中国发挥聪明才智,给教师极大鼓舞
(二)
解放后,校名沿用玉山县立初级中学。县委、军管会委派刘汝杨为校长,叶藩为副校长。设教导处,事务组等办事机构。9月,全校有教职工21人,300余学生,教学秩序基本恢复。
1951年8月,省人民委员会任命杨德基为校长,上饶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专署任命卢贻则,易钖桥为教导、总务主任。9月开学,学生有7个班304人。师生课余时间排练的大型歌剧《白毛女》、《穷人泪》、《赤叶河》等相继向社会演出,有力地配合土改运动,获各界好评。
1952年,根据省教育厅指示,玉山私立日醒中学并入该校,校产、师生一同转入。秋季,遵照中央关于“教育向工农敞开大门”的方针,招新生12个班580名,其中6个班300学生安排在原日醒中学校址上课,作为分部;吕吟才为分部主任。全校学生近千人,教职工60人。1953至1954年保持这一规模,教务蒸蒸日上,重点抓教学质量,校誉日隆,学校获得新生。
1954年,该校毕业生69.9%升入高中或中专。获社会舆论广泛赞扬,校内读书气氛渐浓。下半年学生21个班,人数突破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