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21题。(17分)
门前种菜
范匡夫
①我的房前屋后有一块近两分的空地,原来是一片又亮又黏的黄泥土。2006年春入住后,买来一卡车钱塘江乌泥倒进去,装修房子剩下的黄沙又掺和里边。乌泥对冲了黄泥的成色,沙子冲淡了它的黏性,一块黄泥地成了灰黑发亮又疏松的好菜地。从此,一年到头,房前屋后满目青色,一片葱茏,家中蔬菜不断。
②这不,你瞧,这会儿,秋分才过半个月,一地秋冬季节的蔬菜已长势喜人,满园一色青青,秋风过处,翠叶摇曳,绿波粼粼。那栽下才20多天的土油冬儿,已长得比脚脖子高,身干粗短,枝叶厚实,叶子乌青鲜亮,你挨着我,我偎着你,挨挨挤挤,栽种时每丛相隔15厘米,现在走到跟前也看不到土了;(A)那身架子特好的上海青(也是油冬儿的一种),一片片菜帮一层层严严实实地箍在一起,像紧束着腰身的荚少女,腰顶上方小巧的圆叶形如调羹向外轻轻披出,一片片如洗的嫩叶,像绿宝石一般发出悦目的光彩,预示着不久就要长成又高又丰满的大姑娘;刚成活开长的三月青,两片像芭蕉扇的叶子高高地斜撑着,别看叶面似老人的脸面皱皱巴巴,其实那墨绿色的光亮显现出的青春蓬勃才是它的本色;一丛丛大白菜刚刚蹿出盖在上面的枯草,冒出两片指头大的黄绿色的小芽儿,小叶子薄亮晶莹,阳光照来,透明如玉;还有青灰色的西兰花,淡青色的包心菜,鹅黄色的生菜,葱绿的菠菜,……一个个都像十来岁的少男少女,正扑楞楞地往上蹿。
③种莱和种庄稼一样,一年四季,也就那么两回:春播秋种。不用说,这会儿是秋种了。待到来年春上,清明前后,种瓜种豆。那时头年播种的都下架了,又开始种黄瓜、冬瓜、南瓜、苦瓜;四季豆、长豇豆、蚕豆、豌豆、毛豆;还有西红柿、茄子……灌木一样的茎秆,缠缠绕绕爬满棚架的枝蔓,累累实实吊挂着的青的、红的、白的、紫色的果实。同一方地上,又描绘出另一幅美丽的图画。
④一年到头,我们院子里地面常绿,翠色常在。寒冬里,操场、路旁、墙沿的草都干枯了,几只麻雀像果实一样悬挂在光秃秃的树枝上随风晃荡,四下里一派苍凉。这时,我们菜地里仍一畦畦青绿。油冬儿、三月青、雪里蕻、芹菜、韭菜……虽然在冰天雪地里也放缓了生长的脚步,但仍傲然挺立,在一片灰黑中,独展绿的本色,且绿得更深,从秋天的嫩绿、翠绿变成了现在的苍绿、墨绿。四周荒凉冷寂,这里还绿意迎人,乐你心田。
⑤房前有块菜地,我们常年十分方便地吃到新鲜环保的蔬菜,吃得放心,还有点自豪。也更好地走进了一个时间和安排都属于自己的时期,更快地适应了从一个官员还原为一个普通人的世界,更自由宁静地打发赋闲的时光。
⑥家门前种菜,没有时间要求,没有劳动定额,没有任务指标,没有竞赛评比,完全是自己兴之所至,随意为之。这样的劳动,就如马克思所语,“成了人们自觉的需要”,非常轻松愉快。有时觉得身体好,身有力气,就去拳打脚踢,伸展一番;有时读书累了,看电视久了,推门一看菜园,一地新绿鸟相呼,清风和以电视声,一下觉得清新美好,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偶尔心情不好,来到菜院,脚踩温软的土地,一片浓绿盖过膝盖,淡淡的蔬菜清香直沁心脾,顿时搅起心底的田园意境;要是太阳底下,戴上草帽,锄头一举,又一下拉近了和农村农民的距离,这时会想:我原来不也就是一个农民吗?一种晴朗的心情就这么从心底飘起,再往深处一想,又感到,宁静地种种菜,不知比酒席上的应酬快乐多少。真的,别看小小一块菜地,却也是灵魂的栖息地,精神的娱乐所,引诱得我们经常想往菜地里跑,一天少说也要七八次。(B)菜园成了我们的一方乐土,菜园成了我们心灵的家。
⑦哲人说:“哲学是带着乡愁的冲动去到处寻找家园。”呆在地里,立足这人类最原始的地方,站在供养人类生命最基础的那层,马上觉得离自然、离故土、离童年更近了,有时就感到找到家园一样,回到了更简单、朴实的生活里,更真实的人生中。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11月14日)
16.文章以“门前种菜”为题,并没有详细记叙种菜的过程,请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文章所记叙的主要内容。(3分)
17.第③段“同一方地上,又描绘出另一幅美丽的图画”,请说说“另一幅美丽的图画”指的是什么?(2分)
18.作者在第④段特意交代“草都干枯了”、“光秃秃的树枝上随风晃荡”、“四下里一派苍凉”,其用意是什么?(2分)
19.第⑥段详细记叙了作者门前种菜的种种感悟,请用简洁的语言分点概括。(每点不超过6个字)(4分)
20.批注是一种常用的读书方法。批注可以品词句、写心得、作评价,也可以联想、概括等。请对文中画线句子(A)(B)作批注。(4分)
(A):
(B):
21.认真阅读选文最后一自然段,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
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3分)
“天宫一号”的云端科技
王令朝
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3秒,“天宫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这意味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在从“神舟一号”到“天宫一号”的短短12年时间内,又一次实现了新的突破性战略跨越。那么,这个充满神话色彩名字的我国首个空间实验室“天宫一号”,在它的背后究竟有着怎样鲜为人知的技术秘密呢?
一双天地遥控的无形之手
专家指出,一艘合格的航天飞船至少要具备舱段连接和分离、调姿和制动、升力控制、防热和回收着陆等5项技术,才能完成其最基本的飞行任务,“天宫一号”空间实验室则更要担负与后续发射“神舟八号”无人飞船自动对接的试验任务,这种无人交会自动对接也是空间站最基本、最关键、最复杂的技术要求。然而,人们在地面上究竟如何才能实施对“天宫一号”进行一系列精准、复杂的控制操纵呢?那就是依靠无线电波的宇宙通信。也就是说,人们通过无线电波信号的这双无形之手,把控制操纵“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无人飞船自动对接的所有指令精准地发送给它们,以最终完成无人自动对接。
然而,这种宇宙通信与我们平时使用的诸如手机等无线通信却有所不同。这是因为无线电波信号从地球发射到诸如“天宫一号”“神舟八号”等太空探测器,对方能够接收到的功率仅仅为发射功率的2000万分之一,它微弱到只相当于一片雪花落到地面上的能量,甚至连一个耗电极小的发光指示灯也点不亮。为此,中国电信人在我国航天工程起步阶段就开始一路“攻城拔寨”,定位、放大、中继、转发、接收、抗干扰……攻克了宇宙通信一系列关键技术。
小东西彰显高科技
“天宫一号”从发射、入轨直至运行都将经受极其严酷、恶劣的空间环境影响,不言而喻,哪怕是任何一个细小的部件或环节发生故障或损毁,都会给“天宫一号”带来灾难性的打击。平时貌似不起眼的小东西,在“天宫一号”上却成了高科技的代名词。
也许你想不到,一种几乎覆盖“天宫一号”全身、能承受近200℃温差的特殊润滑材料成了确保太阳帆板机构顺利打开和保持在轨正常运行的“护身符”,也是精确实施惯性制导及空中姿态控制不可缺少的“调节剂”;这种使科技人员使尽浑身解数研制出的黏合剂奇妙无比,它不仅能耐高温、低温、韧性高、固化快和寿命长,而且能将任何两种分离材料牢牢连在一起;一种铝锂合金新材料居然使“天宫一号”舱段“瘦身”减重10%;即使是火箭外壳涂层和“中国航天”4个蓝色大字的涂料配方也是历经“千锤百炼”而成的……难怪乎,中国航天人无不自傲地说,“天宫一号”从里到外无处一不透露出高新尖端科技的气息。
开启“云端科技”的序幕
“天宫一号”的升空,标志着我国将成为继美国、俄罗斯之后第三个掌握航天器对接技术的国家,向全世界展示了我国科技跃升创新、步入“云端科技”的能力。资料显示,天宫一号是在距离地球上空几百多公里的轨道上运行,它的变轨技术可以使其提高运行寿命并安全返回,这种“云端科技”可谓与军事技术密切相关。正如加拿大一家媒体在“天宫一号”成功发射后指出:“天宫一号”实际上就是一架太空战斗机,一旦它装载的是核弹头,便能在全球内实施准确无误的核打击……难怪乎,包括美国等国家在“天宫一号”项目一开始就密切监控动向,发射成功后,各国媒体又如时下流行的一句网络语“羡慕、嫉妒、恨!”那般众说纷纭。然而,这一切都无法诋毁和改变我国航天技术进步的成就。
(选自《知识窗》2011年第12期)
22.文章以“天宫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开头有什么作用?(2分)
23.全文用小标题的形式从三个方面说明了“天宫一号”的云端科技,请分别概括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3分)
24.实现“天宫一号”空间实验室与后续发射“神舟八号”无人—龟船自动对接的试验任务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什么?(2分)
25.文章画线句子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3分)
26.1992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启动以来,载人航天工程已花费约350亿元人民币;“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于2011年11月3日凌晨实现刚性连接,欢欣鼓舞之余,有人不禁会问,载人航天对百姓生活有什么意义?巨大花费是否合理?结合选文内
容,谈谈你的观点。(3分)
27.感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用心去感受这个世界,体味生活,你会发现:感动,原来是这么简单。
请以“带着感动上路”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体裁不限,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