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各地中考 > 吉安 > 宁冈中学简介

宁冈中学简介

来源:江西中招网    时间:2011年08月19日   阅读:    复制链接    字号:   

【学校简介】

         学校的前身是龙江书院,校址在城西偏北的五虎岭南麓,始建于清道光庚子年(1840年),系茶陵、酃县、宁冈三县客籍绅民集资创办,当地称为客籍子弟求学的最高学府。
  1928年,朱德率领的南昌起义余部和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胜利会师,在这里创办了第一期军官教导队,培养工农革命军和地方武装的指挥员100余人。
  1939年3月,宁冈县政府根据葛田乡葛田村乡绅陈家骏(1877-1954年,毕业于江西省高等大学堂,时任一区中心小学校长)、祖籍湖南茶陵江口、定居新城乡枫梓村黄底靖(1894-1942年,毕业于国立奉天高等师范,时任龙江小学校长)倡议,创办宁冈县初级中学,校址设在龙江书院。同年10月,经江西省教育厅教字第7960号指令批准备案,春秋季均招生,校长由县长胡良玉兼任。陈家骏为教导主任,主持校务;黄底靖为总务主任,主持学校日常事务。
  1942年9月,杨奋武(1898-1952年,柏露乡长富桥村人,毕业于日本九州帝国大学)任宁冈中学第一任专职校长期间,严谨治校,教育学生努力读书,报效祖国。继任校长龙登云,整顿校务,充实设备,改革校风,严肃训导。学校自创办到1949年5月,共历16届,培养了初中毕业生521人。新中国成立后,县人民政府接管和整顿宁冈初中,校长由县长赵协魁兼任。始由萧文经负责学校的日常工作,继则由地区教育行政部门先后委派徐警凡、段之帆来校任副校长。全校6个班,学生141人,专职教师12人。
  1953年,根据省教育厅育中字第469号通知规定:公立学校一律不冠立别,“宁冈县立初级中学”更名为“江西省宁冈初级中学”(简称宁冈初中)。
  1958年9月,增设高中部,招高一新生55人,校名改为“江西省宁冈中学”。
  1959年下半年,更名为“江西省井冈山中学“。
  1961年,首届高中毕业生参加高考,录取30名,占参加高考人数的88%,被评为出席全省文教先代会的先进单位。
  1962年,宁冈县与井冈山分治后,复称“江西省宁冈中学”。   1968年5月,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工宣队进驻宁冈中学搞“斗、批、改”。学校成立了红卫兵战斗队,红卫兵造反派打着“革命无罪,造反有理”的口号搞大串联,写大字报,学校的主要领导被诬蔑为“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部分教师亦被诬蔑为“牛鬼蛇神”、“黑帮分子”严重干扰了正常的教学秩序。8月,宁冈中学被撤销,合并于共大宁冈分校,原校址改为县革委招待所,学校图书、资料、档案、仪器等财产荡然无存。大部分教师被迫下放农村劳动。
  1971年3月,重办宁冈中学,更名为“宁冈五·七中学(仅办高中),校址迁往龙市观音坪。   1972年,宁中迁至龙市骆家坪。1973年下学期,龙市小学原附设的初中部6个班合并于宁中,复为完全中学。
  文化大革命期间,根据毛泽东1966年5月7日“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的指示,宁冈中学改为“二二制”,初中、高中各修业二年,实行开卷考试,以所谓政治条件为主,不顾文化程度,推荐毕业生升入高中、中专、大学。同时还砍掉了部分基础课程,片面强调实践,高中只开政治、语文(其中增学法家教材)、农机、农技、革命文艺、军体、停开历史、地理、化学、外语(至1975年才复开外语课),开办多种短期专业班(会计班、农机班、卫生班)
  1974年至1975年,先后受“张铁生交白卷”和河南马振夫公社事件以及“反右倾翻案风”的冲击,正常的教学秩序又一次受到影响,此时的学生要到工农业生产中去锻炼,实行开门办学,组织学生到工厂和农村去实践和劳动。
  1977年4月,校名复称“江西省宁冈中学”。学制初中恢复三年制,而高中仍为二年制,是为三二分段制。7月,恢复高考,应届共有3人考上本科、4人考上专科、33人考上中专。中学的学制课程,在维持现状的基础上作了适当调整,开设政治、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等课。
  1980年,根据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决定高中恢复三年制,从1979年入学的高中生开始实行。中学“三三制”,一直沿袭至今未变。
江西五年制大专
免学费中专
江西中考
江西五年制大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