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中的江西省商务(高级技工)学校
一、学校概况
㈠发展简史
江西省商务学校隶属于江西省商务厅,是一所公办的国家级重点中等专业学校,是中德合作江西省职业教育促进就业综合项目试点学校。学校前身是江西省物资学校和江西省贸易学校。原江西省贸易学校前身是原江西省商业学校,创办于1964年,原江西省物资学校创办于1984年,隶属于原江西省物资局。
江西省高级技工学校的前身是江西省物资技工学校,隶属于原江西省物资局。
原两校均有较长的办学历史,积累和形成了一定的办学经验和特色。成建制合并后,学校秉承素质为本、技能为重、特色办学的办学理念,实行全封闭管理,严抓教学质量,致力于为社会培养实用型、技能型和复合型的中等专业人才。为适应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学校已在南昌市规划区望城镇购地530亩建设新校区,做大做强,努力把学校打造成特色鲜明、功能齐全、国内知名,省内一流的现代职业学校。
㈡基本现状
⒈办学规模及功能。学校现有长堎、红谷滩两个老校区和建设中的望城新校区三个校区,总占地面积612亩。2010年秋季在籍普通中专学生4452人,成人大专函授学生近150人。学校设立了全国计算机高新技术培训考试点、全国大学英语等级考试点、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省商务厅创赣菜品牌四百工程厨师培训基地、省邮政行业快递行业培训基地、省复员退伍军人培训基地、省司法厅劳教人员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基地,并且与多所大学联合办学,开展成人教育,形成了中专、大专及社会培训多层次办学体系。
⒉专业设置。学校共有文、理、工、涉农、艺术等多种学科21个专业,目前学校形成了以
物流服务与管理、
电子技术应用、
数控技术应用、
计算机应用、
酒店服务与管理、
会计电算化等重点专业为龙头的流通技术、机械电子、信息技术、商务管理等4个专业群。其中
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被教育厅确认为首批省级精品专业,
现代物流被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确认为省级示范专业。通过优化专业结构,实现了传统专业稳定发展,示范专业优势明显,重点专业特色鲜明,专业内涵建设底蕴深厚的目标。
⒊师资队伍。学校现有教师256人(含企业兼职教师44人),其中,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或学位的教师有20人,高级职称教师92人。取得注册
会计师、
会计师、物流师、
电子商务师、心理咨询师、经济师、工程师、营销师、秘书、数控车工、数控铣工、家用电子、制冷、
汽车维修等职业技术资格的教师共139人,其中计算机教师全都具有国家计算机的新技术等级证书。
⒋实训条件。学校拥有多媒体教室19个,微机房20个,计算机1000多台、英语语音室6个;先后建立了省内一流的物流实训基地、省级数控实训基地、机加工实训基地、电子实训基地、餐旅实训基地、计算机信息中心、
会计模拟实训室、
文秘模拟实训室、语音室、画室、形体房等37个校内实训场所。此外,学校先后与顺丰速运有限公司、江西省新华物流配送中心、方正国际软件有限公司、三星电子电脑有限公司、苏州紫翔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日立显示器件(苏州)有限公司、联创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嘉莱特和平国际酒店(五星级)、泉州酒店(五星级)等企业建立了30多个校外实训基地。有田径场、篮球场、排球场、乒乓球室、健美形体房、室内运动场等各种体育设施;有现代化的图书馆2个,共藏书13.11万余册,订阅报刊杂志369种。
㈢综合评价
学校经过几十年的办学实践,初步形成了自身的办学特色。构建了办学功能多元化、培养模式市场化、内部管理人性化的学校教育框架体系。在全省中职教育发展格局中位置较前、影响较大、实力较强。学校注重办学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协调发展,办学成果较为显著。学校重视对学生的职业技能教育和基础素质教育,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和家长的一致认可;学校大力开展职业培训工作,为下岗分流人员的转岗就业和社会其他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多年的严谨治学,造就了一批较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许多教师参加了各种教育学术团体组织,并公开发表了许多论文、论著,为学校赢得了声誉;办学规模扩大和勤俭治校,使学校财务状况步入了良性循环的轨道,经费来源稳定,办学开支有保障,为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财务基础。学校独特的办学特色和突出的办学成绩,受到教育部、商务部、共青团中央、省教育厅、省劳动厅和团省委等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认可和赞誉,被认定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国家高级技工学校”,获得省级“青年文明号”、全国“青年文明号”,省直文明单位、省直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全省教育系统“规范管理年”先进单位、“创新发展年”先进单位、“提升质量年”先进单位、省直三八红旗集体、江西省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先进单位、全省大中专院校就业工作先进单位、江西省专科院校中专学校共青团工作先进单位和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二、办学基本思路
㈠指导思想
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的办学观念。牢固树立职业教育为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进步服务,为“三农”服务,为江西在中部地区崛起服务的办学思想。坚持教育以学生就业、立业、创业为目标的培养方向,紧贴市场,依托行业、对接产业,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努力培养符合社会需要、满足行业和产业岗位要求的高素质的劳动者。
⒉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树立以育人为本的教育观,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观,一切为学生服务,促进学生的全面罚展;树立以人才为本的办学观,确立教师的主导地位,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⒊坚持以稳定为前提,营造和谐、稳定、协调发展的人文环境。妥善处理和协调好八个关系:⑴处理好校长负责、党委保证、民主监督、教师治学的关系;⑵处理好校区间、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⑶处理好发展速度、改革力度和稳定程度之间的关系;⑷处理好学校发展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之间关系;⑸处理好内固根基和外拓发展的关系;⑹处理好新校区建设和老校区办学的关系;⑺处理好改善办学条件与艰苦创业的关系;(8)处理好学校发展与职工利益的关系。
㈡基本思路
⒈外拓发展、内固根基。全力以赴建设新校区,因地制宜改造老校区;努力沟通和拓展学校发展的外部环境;扩展学校的办学功能,走校企合作之路。巩固发展学校的办学优势和成果,苦练“内功”,不断增强学校的办学实力。
⒉从严治校,勤俭创业。规范学校内部管理,努力营造“气顺、心齐、风正、劲足”和谐有序的人文发展环境,艰苦创业,负重拼搏。
⒊开门办学,融入社会。坚持开放办学,立足自我发展,积极探索校内外、省内外、国内外的联合办学之路。融入社会、融入企业,依托行业、对接市场、和对接产业。
⒋自主创新,与时俱进。转变观念、创新思路,树立品牌,办出特色,确保学校的发展与社会发展同步前进。
⒌重点跨越,持续发展。以高起点、高标准的要求,借外力、聚内力、挖潜力、举全力,大胆探索、严密论证,集中优势,重点突破,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
㈢办学模式
学校基本办学模式是:以商务为主体,构建多层次、多形式、多功能开放型的办学模式。其基本格局是:
⒈普通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并存。
⒉学历教育、职业培训、技能鉴定并举。
⒊本科、专科、高职、中职、培训一体化。
⒋立足学校自身发展,拓展校企、校校、国内外联合办学之路。
⒌依托产业办教育,办好教育促产业,逐步实行产教结合。
㈣发展目标
⒈规模指标。校园面积达466668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30000平方米;在校学历教育人数12000人,实际在校学习人数8000人(普通中专实行“2+1”学制);年职业技能培训人数平均达4000人次以上;专任教师与在校学生的比例不高于1:20。
⒉质量指标。毕业生“双证”比例达98%;专业对口率达92%;学生就业率99%,实现学生成才,家长放心,用人单位满意的目标。
⒊效益指标。学校办学声誉好,特色明显,社会认可;财务状况运行良好,资金来源渠道稳定,办学经费有保障;教职工收入随学校发展逐年增加;实现学生“招得进,留得住,学得好,推得出”的良性循环新局面。
三、办学特色
㈠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注重特色培育。坚持“素质为本、能力为重、特色办学”的教育理念,按照“全面规划、突出重点、优化结构、充实内涵”的原则,专业建设对接市场,依托行业,实施产学结合,突出商务特色。立足大商务,形成了以物流专业群(包括
现代物流技术、
电子商务等)为龙头示范专业,
数控技术、电子应用、
酒店管理、
会计等为重点专业的专业体系,这个专业体系的建立,结束了学校以文科为主的传统历史,实现了由财经类文科学校向文、理、工、艺术综合型职业学校的转型。通过拓宽专业内涵,活化专业方向,实现了传统专业发展稳定,示范专业优势明显,重点专业更突出,专业内涵建设更深化的目标。学校提出“把专业办在市场需求的热点上、办在企业的兴奋点上”,目前共设置紧贴江西经济发展、专业布局覆盖南昌地区支柱产业和主要行业的专业17个。其中物流专业、
数控技术专业、制冷与空调维修专业、
酒店管理专业在省内同类学校专业建设中形成了品牌效应,发挥示范辐射作用。
(二)把“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办学模式作为重要切入点。在实践过程中坚持专业建设为先导、课程建设为核心、实训基地是基础、双师队伍建设是关键、管理制度是保障的理念,开展与企业“共建专业、共同开发课程、共建共享实训基地、共享校企人才资源”等为主要内容的校企合作。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学生就业和创业服务领导小组,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98.68%。主要校企合作、就业单位有:江西省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国家开发银行江西省分行、中国平安(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新奇特车业服务有限公司、上海大计数据处理有限公司、广州捷鹏财税代理有限公司、方正国际软件有限公司、上海圆通速递有限公司、百瑞集团、(hov)昊威天承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携程旅行网、珠海维登义齿研发有限公司、嘉莱特和平国际酒店、顺丰速运(苏州)有限公司、苏州法贝斯
工艺美术制品厂、大金空调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博世汽车部件制造有限公司、高丘六和(广州)工业机械有限公司‘、石狮市华联服装配件企业有限公司、捷普绿点模具厂、天津三星视界有限公司、苏州三星电子电脑有限公司、苏州紫翔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日立显示器件(苏州)有限公司、联创电子有限公司等数百家全国大中型企业,较好地满足了学生顶岗实习、就业和教师下企业参加社会实践锻炼的要求。
㈢加大实训力度。学校按照“三个合一”的要求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即“教室与实训点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理论与实践合一”,融入了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和实践五大要素,完善了校内实训基地的功能,充分满足学生基本技能实训、毕业综合实践等环节的要求,较好满足了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的需要。拥有先进的物流实训室、
电子商务仿真实训室、数控机床操作实训室、机加工操作实训室、空调制冷维修实训室、平板电视实训室、网络组装与维修实训室等实训场所30多个,具有鲜明的职业教育特色,实训开出率96%以上。
㈣重视师资队伍建设。采取培养与引进相结合的方式,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派中青年骨干教师到重点院校进行培训,组织专业教师到相关行业、企业顶岗轮训,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着力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学校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95%以上。学生实训教学时间超过60%。
㈤积极开展社会培训。学校在努力提高在校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充分利用学校师资和多种培训设施,积极开展社会培训工作。
现代物流技术、
数控技术、家用电器维修、
酒店管理与服务、计算机、
会计等培训项目面向社会推广,先后接纳了返乡农民工、城市下岗职工、企业转岗职工、进城就业劳动者、江西省商务厅等个人、企业和机关培训和相关职业资格鉴定,年均培训非学历学生2100人次。
四、发展规划
学校主要围绕“四个一”(即一个共识、一个思路、一个规划、一个模式)的发展规划积极开展工作。
㈠一个共识。学校形成了一个“四看四要”的共识,即⑴看兄弟学校有差距,要服气;⑵看追赶先进有必要,要有志气;⑶看后发比较有优势,要有底气;⑷看加快发展有困难,要有勇气。
㈡一个思路。经过研究,学校提出了“把握一二三、打造七四三”的工作思路。“一”就是以加快学校发展为第一要务;“二”就是紧扣两个抓手:⑴外引内联(教育教学资源);⑵资本(土地、金融)运作。“三”就是做好三篇文章:⑴稳定、巩固和完善招生就业工作;⑵大力推进教学改革;⑶加快新校园建设。“七四三”就是全力以赴打造望城新校区743亩工程建设项目(后根据国家土地审批有关规定和审批解冻后形势调整为530亩)。
㈢一个规划。在达成共识和形成思路基础上,学校根据自身基础弱、差距大、起点低、任务重的实际情况,为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推动学校加快发展,制定了学校“一五”(2005——2010年)发展规划,把“打基础、聚能量、攻难关、谋发展”作为学校“一五”期间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把“内固根基、外拓发展;脚踏实地、艰苦拼搏;对接市场、贴近产业;坚韧不拔、追求跨越;以人为本、严管厚爱;同心同德、共建共享”,作为学校“一五”期间的办学方针,把坚持学校升格发展主战略,实施四大建设项目(①新校区建设;②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建设;③特色专业建设;④师资队伍建设)推进战略作为“一五”规划的核心内容。
㈣一个模式。根据学校“一五”发展规划的定位,学校确定了“一五”发展“两篇文章两手抓、两个阶段三步走”的台阶式战略发展模式。“两篇文章”即做好新校区建设和推进以专业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为核心内容的教学改革两篇文章。“两手抓”即“一五”期间,要一手抓自主做大做强,一手抓外联靠大靠强。“两个阶段”即学校将“一五”期间发展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2005——2008年)主要是“打基础、聚能量”,即以整合原两校教育教学资源为核心,盘活存量,扩展增量,做好做大中职教育,为学校进一步发展提供坚实的平台;第二阶段(2009——2010年)主要是“攻难关、谋发展”,即以新校区建设为核心,以加强专业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打造办学特色为重点,以提升办学层次,实现升格为目标,聚内力、借外力、挖潜力、举全力,实现学校追赶跨越式发展目标,推动学校实现更大发展。“三步走”是指在2005至2010年五年的规划期内,实现学校“省重”、“国重”、“国家示范”的三级发展目标,力争在2010年左右,把学校办成功能齐全、特色明显、行业一流、省内知名的职业教育基地。
五、阶段性成果
按照“四个一”的部署和安排,学校在2005——2008年,着重加强和加快原两校办学教育教学资源的整合,平稳过渡,夯实基础,各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主要形成了以下亮点:
㈠2005年,学校组建当年就通过了省教育厅省部级重点中专评估。
㈡2006年,学校顺利通过了教育部国家级重点中专评估,连续两年做到了一年一个变化,一年上一个台阶,顺利迈出了“三步走”的前两步,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也让学校及时抓住了项目融资等一系列的机会。
㈢2006年9月19日,学校办妥了新校区530亩土地征用手续,在推动新校区建设上,向前迈出了历史性的关键一步。
㈣2008年,学校将原省物资技工学校更名为省商务技工学校,并恢复招生,同时开设了
数控技术和
物流管理两个高级技工班。恢复办学当年就被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确认为省重点技工学校,并被评为2008年度全省技工院校先进单位;
㈤2010年,学校被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确认为国家重点技工学校。
㈥2011年,学校被确认为高级技工学校。
五年来,学校按照规划中制定的“三篇文章两手抓、两个阶段三步走”的发展思路,艰苦创业、奋发图强,较好地完成了“一五”规划任务。学校发展思路逐渐清晰,办学平台不断提升,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成功实现由合格学校晋升为国家重点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专业建设有新发展,招生兴旺就业通畅,新校区已全面开工建设,初步实现了学校跨越式发展的阶段性目标,为推动学校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学校内部管理较规范,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学校连续三年被省直工委、省文明办评为省直文明单位,被省教育厅评为德育工作先进单位、“规范管理年”、“创新发展年”、“提升质量年”活动先进单位、招生工作先进单位、全省大中专院校就业工作先进单位,被评为省直综合治理先进单位;校学生科被商务部、共青团中央授予全国“青年文明号”荣誉称号,校招办、校教务处被省直妇工委授予“三八红旗集体”荣誉称号。
为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家职业教育发展形势的要求,学校结合实际,已制定了《
江西省商务学校2011-2015年发展战略规划》。学校按照规划要求,科学制订管理目标和措施,提出不断创新三个机制:即创新政府主导、行业引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创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育机制;创新适应职业学校发展要求的内部管理机制,重点推进“四项工程”:即全面完成新校区一期工程建设、深入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打造一批特色品牌专业和精品课程、扩大办学规模、加强师资队伍和管理队伍建设,全面实施以品牌学校、品牌教师、品牌专业、品牌课程、品牌学生为主体的改革发展品牌战略。
当前,学校牢牢把握国家发展中职教育的机遇期,同心同德,开拓进取,艰苦拼搏,突出抓好内涵建设,为学校第二个五年发展规划开好局,起好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