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追寻,岁月无声,答案植根于红土地;
时光荏苒,初心不改,一如当年的出发。
80多年前,为什么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下,红色政权能在赣南这片土地上点燃星星之火?长征出发时,为什么赣南百姓妻送郎、娘送儿,不惜最后一碗米拿去当军粮、最后一尺布缝在军装上?长征途中,为什么红军战士能够做到不惧艰险,舍生忘死,一往无前?
买一双红军烈属编织的草鞋,坐一趟“长征第一渡”上的渔船……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人们前往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起点——江西赣州,探寻这些问题的答案。
寸寸红土地,遍洒英烈血
今年以来,赣南红土地上与长征有关的景点“火”了。被誉为“长征第一渡”的于都河东门渡口,国庆期间游客络绎不绝,人们在这里争相拍照留念。
于都,当年中央红军主力集结出发地,也是赣南红色政权萌生的地方。82年前,当时的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红军总部、中央政府机关等从这里渡江,开始长征。
1929年4月,毛泽东、朱德参加于都县城万人集会,热烈庆祝于都县工农兵革命委员会和于都县赤卫大队成立。1930年4月,于都县苏维埃政府成立,成为毛泽东在赣南领导创建的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
在“红都”瑞金的叶坪乡,游客们坐在谢家祠堂中的长条凳上,听导游描述中华工农兵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时的盛况。在这里,诞生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第一个全国性红色政权。
今天的人们或许觉得难以置信,从井冈山斗争到开创以瑞金为中心的中央革命根据地,中国共产党在一片白色恐怖包围之下,在赣南红土地上点起星星之火,并逐渐形成燎原之势。
第四次反“围剿”胜利后,中央苏区地跨湘赣闽粤四省,并和闽浙赣根据地连成一片,总面积达8.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53万人。中央红军发展到十万人左右。
寸寸红土地,遍洒英烈血。在当年的赣南,普通百姓倾尽所有、义无反顾地支援红军,铁了心跟党走。
在“将军县”兴国县革命烈士馆,一座“马前托孤”塑像让无数参观者为之动容。1934年1月,当时的江西省少共省委组织部长李美群送走自己的家人出发上前线;数天后,正在坐月子的她接到省委决定,要求立即归队。站在通讯员的战马前,她含泪把未满月的女儿包裹好交给母亲,毅然奔赴前线。
“革命胜利的那一天,我一定会回来!”75双草鞋见证75年的旷世等待,就为了丈夫长征出发离别时的那句话。日思夜盼、青丝白发,赣南军嫂陈发姑痴心守望远征的丈夫归来,孤老一生。
二万五千里长征路上,平均每公里就倒下三位赣南籍战士。在瑞金金沙洲坝下肖区,农民杨荣显响应“扩红”号召,先后让8个儿子加入红军并送上前线,从此再没见到孩子们。在兴国县长冈乡,长征前夕为确保突围,创造了一等工作的兴国县猛烈扩红,在多数青壮年都参军入伍的情况下,全县再次输送8400多人加入红军。红土地上的群众用许许多多年轻的生命,支持共产党和她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
百姓的事是天大的事
打开历史的长卷可以发现,大到施政纲领,小到吃水、出行,早在80多年前,共产党就坚持把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
1931年11月7日,中华工农兵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瑞金召开。大会通过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明确,中国苏维埃政权以消灭封建制度及彻底地改善农民生活为目的,颁布土地法,主张没收一切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贫农、中农,并以实现土地国有为目的。
“从一开始,红色政权就在政治纲领中把百姓利益放在重要位置,群众自然信任、拥护。”赣州市委党史办副主任胡日旺说。
80多年前的苏区,卫生条件差,疾病流行,毛泽东带领干部战士开挖水井,改善当地的饮水卫生条件。时至今日,红井水依然汩汩流淌。